關於拱廊街




其實拱廊街並不是18世紀的產物,相反地,它代表著一種現代性,始於19世紀中。

巴黎最著名的拱廊街,是位於2區的薇薇安拱廊街(Galerie Vivienne)。
在那附近是皇家宮殿(Palais Royal)與羅浮宮,當然,也離國家圖書館的黎賽留(Richelieu)分館很近。



Galerie這個字是從拉丁文galeria而來,
最早(1316年)時指的是教會的門廊,後來(1331年)則演變為室內或室外的長廊,有趣的是,現在我們講的畫廊也是使用這個字。
巴黎的拱廊街,就是夾於建物之間的半室內長廊,兩側都有不同的店家,逛拱廊街,就像逛平面的百貨街一樣。
拱廊街裡精緻乾淨,有著現代的便利,卻保留了大百貨公司裡沒有的含蓄優雅。


事實上,過去的巴黎有著更多的拱廊街,就像這個城市的紋理一般,細密交錯。
但在第二帝國時,奧斯曼(Georges Haussmann)重新整頓了這個城市,雖然造就了現在我們的「巴黎印象」,但同時也讓像胡同一樣的拱廊街面臨剷除或截斷的命運。
1925年,歌劇院拱廊街(Le Passage de l'Opéra)被拆毀,這事件讓超現實主義作家阿哈貢(Louis Aragon)於次年寫出了小說《巴黎的鄉下人》(Le Paysan de Paris)。
事件持續發酵著,1927年時,這本小說觸動了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進而讓他開始醞釀起偉大的寫作計畫─《拱廊街計畫》(Das Passagen-Werk)。

這個繁複龐雜的書寫計畫進行了13年,但班雅明終究還是沒有真正完成。
在豐富的資料與大綱中,我們可以窺見世紀末資本主義下的現代巴黎在班雅明眼中是如何精彩。
拱廊街中談到了傅立葉、蓋達爾、格蘭維爾(法國漫畫家)、路易菲力普、波特萊爾與奧斯曼,尤其是波特萊爾,班雅明花了很多力氣在爬梳這個詩人與現代巴黎間的微妙關係。

這些人、事、物都在拱廊街的主題中纏繞。

在拱廊街這個微型世界中,不僅看到了現代的商業模式,同時帶來了新世界的各種奇觀。

換言之,拱廊街中所陳列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新世界的縮影。



所以,我們也借用拱廊街的意象,想將我們現在、過去所做的設計,像精品一樣陳列於櫥窗之中,
當您看著一篇篇的文章時,就會像逛著一個個櫥窗,
櫥窗裡擺著美麗的設計,而我們也會留下文字告訴您它們的故事。

是的,它們是有故事的。

它們不是單純的商業設計產物,而是我們再重現18世紀風華時必須實踐的一環。
每一個設計,都是經過歷史考據而來,所以它們有故事。
我們會告訴您每一個色彩的由來、每一個圖像的典故、以及每一個影像背後的歷史。
透過這些「陳列」,
希望您能更了解瑪麗安東妮的模樣、以及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腳步。

留言